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举办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
日期: 2023-11-21 20:32:36

1M6A0346_会议全景_800.jpg

会议现场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9月11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举办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刘彭芝等出席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主持座谈会。座谈会上,与会领导、教育专家、校长和老师代表分别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畅谈对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并就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谈了思路和建议。


1M6A0487_朱之文_400.jpg

朱之文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致信、李强总理的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对全国教师是极大的鼓舞。他强调,要深入把握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一是从教育本质属性看,这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二是从教育自身发展看,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教育部署的必然要求。三是从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看,这是新时代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他指出,要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推进教育家精神的贯彻落实,坚持政治引领,工作敬业奉献,潜心钻研业务,做好师德表率。他表示,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我国影响面最大的学术组织,是党委政府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的桥梁和纽带。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学会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一是要做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阐释者。要将广大专家学者组织起来,通过组织相关研究、举办研讨会、接受专访、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阐释教育家精神。二是要做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弘扬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期刊和自媒体平台,围绕教育家精神组稿,主动刊发有深度的系列文章,为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各分支机构也要结合实际,大力宣传教育家精神。三是要做教育家精神的身体力行者。要主动对标教育家精神,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身建设和业务工作。要在党建工作中,加强教育家精神的学习、教育和引领。要在学会各项重要业务、重大活动中,主动融入教育家精神,推动全国学会系统践行教育家精神。


1M6A0366_任友群_400.jpg

任友群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会上介绍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有关考虑。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他阐述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地的四项举措:一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三是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四是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他表示,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


1M6A0377_顾明远_400.jpg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作题为“以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发言。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反映了对教师理想信念、人格品质、专业修养、教育态度、教育能力的全面要求。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高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要求。他希望,中国教育学会持续发挥密切联系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平台优势,深入总结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并加以传播和弘扬,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发挥教育专家云集的学术优势,加强教育理论学术研究,为培养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1M6A0383_刘彭芝_400.jpg

刘彭芝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刘彭芝作题为“以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的发言。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准凝练出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赓续中国教育血脉,把握教育事业规律,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寓意高远,内含深刻,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真理力量和人格魅力、传道与授业、修己与安人、内圣与外王的完美结合。弘扬教育家精神,必将成为教育工作者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她表示,从教近60年,对于弘扬教育家精神有两点体会:一是向教育家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能量无限,前程浩荡;二是校园和讲坛,是向教育家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主战场、主渠道。


1M6A0407_杨瑞清_400.jpg

杨瑞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作题为“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的发言。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我内心激起强烈共鸣、受到巨大鼓舞。行知教育集团在系统学习借鉴陶行知“爱满天下”精神的基础上,创造了大情怀育人范式。他表示,在行知路上,将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努力办好乡村大教育,让教育家精神在乡村振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加闪亮。


1M6A0420_窦桂梅_400.jpg

窦桂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清华附小校长、清华附小一体化集团总校校长窦桂梅作题为“渐渐的力量 稳稳地成志——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践行的几点认识”的发言。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来信中提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意义在于扎根中华大地,自觉积极地响应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而奉献,其关键在于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即坚守三尺讲台,弘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专注一间教室,践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扎根小小学堂:铸就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引领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为祖国栋梁之材。


1M6A0436_周晔_400.jpg

周晔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中心学校原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周晔作题为“有爱无碍, 启智润心,办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的发言。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对新时代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说,就是要用大爱和坚守献身特教,用智慧和创新发展特教,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攻坚克难的研究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残疾学生提供更适合的高质量特殊教育。


1M6A0449_李建丽_400.jpg

李建丽


  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书记、园长李建丽作题为“领悟教育家精神,勇当幼教逐梦人”的发言。她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教师奋进和努力指明方向。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要学思践行教育家精神,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当好幼儿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要在幼儿心中种下“爱国爱家”的种子,努力为幼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握好育人第一棒,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1M6A0452_张万波_400.jpg

张万波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五中学教师张万波作题为“‘两个假如’诠释乡村教师仁爱之心”的发言。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致信,让作为乡村教师的我深受鼓舞、备受感动。他用“两个假如”诠释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假如我是孩子”,师生就会成为朋友;“假如你是我的孩子”,师生就会成为亲人。他表示,乡村教育需要好教师,好教师扎根乡村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后将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乡村大先生,继续在乡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贡献力量。


1M6A0467_华雨辰_400.jpg

华雨辰


  全国最美教师、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教师华雨辰作题为“以教育家为榜样,做无愧于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的发言。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中首次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并对教育家精神作了深刻阐述,为新时代人民教师指明方向。她结合自身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表示作为一名90后青年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激发“勤学笃行、甘于奉献”的奋进力量,厚植“启智润心、以文化人”的育人沃土,乐教爱生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1M6A0480_于立君_400.jpg

于立君


  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教师于立君作题为“学思践悟话初心,躬耕教坛担使命”的发言。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她表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用真心去爱学生,用智慧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点燃希望之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监事长,各分支机构理事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教育学会负责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座谈会。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