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日期: 2020-07-30 16:00:00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作者:王政姚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现代高校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关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发挥效用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的作用及相关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策略
  正文: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愈加丰富和多样化,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出现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其思维相对比较开阔和活跃,善于表现自己,致力于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引发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诸多问题,这就给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难度,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引导,其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0世纪末,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宣扬全新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注重对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的研究,让心理学设计的领域从疾病学向社会学、教育学渗透及蔓延,充分发挥心理学的使命和功能,这就是新世纪以来比较流行的积极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为我们解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它主要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等,致力于挖掘和培育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和幸福。这就给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启示,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挖掘个性化的功能,从而将积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实现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契合,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站在幸福的角度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个性发展,致力于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提倡和引导人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并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复杂心理现象进行解读,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而获得更大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将普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潜能的发挥,把激发人的积极情绪、调动人的积极情感体验作为重要目标,从而增强人的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科学,而且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极具针对性。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幸福感、快乐、爱等,强调主观方面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对人们进行心理引导时的重要方向。其中,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何并不是由积极心理学中某个标准来判定的,而是由个人的主观感觉来决定的,而这种主观感觉又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如今,很多致力于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专家都将这种主观的幸福感作为衡量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人们发挥自身潜在的力量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质和生活质量,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且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并不断改进,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心理学涉及的人格特质的范围比较广泛,种类也比较多,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积极心理学涉及的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认知、勇敢、人际智力、公民素质、自我调节能力和追求卓越6个维度,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第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所陈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人格特质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作为大环境来作为基础,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兴趣体验,提高幸福指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既包括法律政策、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这些大的社会系统,也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这些微观的社会组织体系,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双重的社会组织系统当中,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系统更能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幸福指数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及其内涵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积极的、个性化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一)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功能的发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等进行正确的引导,还要发挥其个性化的功能,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功能也难以发挥。尤其是在21实际,现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思想和思维都比较开阔,追求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乐于表现自己,这就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为积极心理学将工作对象指向个人,强调在个体层面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特质,致力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学生个体性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实现个性功能的发挥。
  (二)有助于创新工作方式,更好的解决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情感也比较复杂。而且受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父母、长辈、物质、网络等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而抗压能力、自律能力等却严重下降,心理变得异常脆弱,面对这样的现在,单一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强调人人都是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发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积极健康的性格特质,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就要适当采用积极情感体验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当中自主的体验、思考,从而获得积极、快乐、幸福的感受,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富有鲜明特色的集体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友交流会、心理健康征文比赛等,在活动中融入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心,从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升,内在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积极心理学比较推崇的观念,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关心和疏导,让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个性化发展。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要想使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实发挥效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持,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比如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对校园的绿化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个优雅、清新的生活环境;还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大对不良网络信息的甄别力度,为大学生的网络互动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防治大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使思想和心理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心理和思想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使其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