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
日期: 2020-07-29 16:00:00

“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介绍

      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

      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类别:H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

      学科分类:H. 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孟万金

      负责人所在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简介:孟万金,心理学博士,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负责人,《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社长,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课题“中国教育创新案例研究”、教育部课题“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价研究”及世界银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余项。研究领域: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外语教学,校长/教师培训,特殊教育。出版《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务》培训丛书(5册并获奖)、《英语新课程多元智能教学系列丛书》(10册并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及其它心理与教育著作合计30余部,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学”、“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等杂志发表“教育心理学的新使命: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探析”等中、英文论文近100篇。

      一、学术顾问组

  田慧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沈德立 天津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忠良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心理学教授

  万明钢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如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博士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华山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心理学教授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时进 上海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教授、博士

  包 燕 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

  王健敏 浙江省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博士、教授

  Alysia D. Roehrig 美国佛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Jhon Keller美国佛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Tim Everton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John Furlong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咨询专家组

  庞红卫 浙江省教科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博士

  丁锦辉 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特级教师

  张朝辉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

  刘国胜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局长、博士

  曲连坤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冉乃彦 北京市教科院

  董国谦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

      著名道德情感专家、中央教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小蔓教授号召:“用情感教育激活学生心理。”

  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对5810例城乡中小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为3.80%;有27.8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实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且发展不均衡,教师本身素质堪忧等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功能。为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精神,急需构建一种合理有效的“以开发心理潜能”为发展方向、以“提高学习效能”为诉求、以“多元智能活动”为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教学体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以“开发心理潜能”为发展方向?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教授在本课题举办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上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

  21世纪之所以可以称为“心理学的世纪”,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将是人类真正探索和发现自己心理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世纪。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顾名思义是教人怎么积极面对人生,从而得到快乐。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将矛头对准人们所承受的心理痛苦,但忽略了人们内心具有的积极预防和化解心理痛苦的潜能和力量,“积极心理学正是基于一种理念,即人们所需求的不学生发展,因此,开发心理潜能既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也是是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不清楚,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各家教材各种观点混乱,造成一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迷失。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倡导人们依靠人自身的内在力量,来预防、克服和排解心理问题,这种内在力量的源泉就是心理潜能,只有通过心理潜能开发,开启心灵智慧,才能超越现时不健康的心理层面,摆脱眼前的困惑,确立心理旅程的新航向,看到生活学习的新希望,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潜能就是人脑潜能。现代人已经明确认识到人脑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是真正的奇珍异宝,其特点之一就是潜能很大。根据当代生理学、心理学等的研究,人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与银河系的星数大致相等,可以贮存1015比特的信息量。人的大脑皮层所包含的思维能量,可与原子核的物理能量相比。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中曾说:“ 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程度与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越超,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脑的爱迪博士及其同事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大脑的功能非常奇妙、复杂,几乎无所不能。他们认为:“ 就实用目的而言,脑的创造力几乎是无限的。”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现在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潜能尚待开发。可见,学会科学用脑,开发心理潜能,是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的内在动力的源泉,也是提高学习效能的根本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以“提高学习效能”为诉求?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教授给实验学校授牌时指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元智能化。”

  受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摆设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浅层次水平。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共同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提高学习效能”的航线,否则,就会被当标签应付检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心理潜能开发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提高,学习效能提高需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向各学科渗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传统的以培养知识技能的一维目标,变为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也使得学科渗透成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要向学生阐明知识获得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老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自觉地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而能够很快地适应新课改“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对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来说,能提高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遗憾的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提高学习效能的简易办法就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应急效果,但是却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主动变成了被动,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创造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越来越低,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作业负荷越来越重,导致额外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历史证明,不论进行何种教学改革,不论换上什么样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论在重点学校和是非重点学校,不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不论是优秀班级还是普通班级,不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一般教师,不论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未来,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尖子生永远是少数,而非尖子生永远是绝大多数!为什么?是教师不愿意或没有努力去教育他们?是家长没有努力去引导他们?是学生自己压根就不想学习好?都不是!不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不想尽力或没有尽力!但为什么还是改变不了这种普遍的怪异现象?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弄清每个学生学习不良的根本原因!因而,任何努力都是盲目的、不科学的、低效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和有副作用的!正如治病一样,不对准病根乱吃药,药不对症,不但治不好病,还会带来副作用。弄不清每个学生学习不良的根本原因,盲目批评责怪、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不仅加重学业负担,还会加重心理负担,导致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习低效,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彻底解决学习低效的根本出路是:激发动机,提高兴趣,学会学习,减轻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以“多元智能活动”为途径?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要误区就是教学模式落后,过多的说教,缺乏活动性、体验性、参与性,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多元智能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下列种种误区:

  1.医学化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把大多数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称为心理疾病,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予以转变。结果出现了学校医务室改牌为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诊治,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

  2.课程化的模式。这种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纳入了课程学习过程中或者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让学生背讲义、选教材、考原理、记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单纯学科知识化教育的轨道。

  3.德育化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用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人员大都由德育教师、政教主任担任,心理咨询模式采用德育的模式。

  4.测量化模式。心理建档与心理测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手段。用单纯的心理测验的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以测量为依据,简单地给学生下诊断,既不符合心理科学的原则,也有悖于学校教育的目标。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活动是人的心理的生成机制,人的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离开了活动,人的心理就成无源之水。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主张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校本性和个性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每个人在这八项智能中都有自己的强项,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强项入手开展学习和活动,其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兴趣和自信心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呵护,其学习效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多元智能,可以有效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因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符合世界潮流,也迎合了我国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及难点:研究什么

      一、主要研究内容

  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Tim Everton教授十分赞同孟万金教授提出的观点: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培养多元智能,是世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具有时代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下列三大专题展开:

  专题之一:倡导积极心理学,开发心理潜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

  专题之二:提高学习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效果。

  专题之三: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学科渗透模式。

      二、难点

  本课题拟突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认识上:普及积极心理学理念,提高对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元智能化的认识。

      ——操作上:如何通过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模式和促进学科渗透。

      专题之一:倡导积极心理学,开发心理潜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

孟万金教授与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John Furlong教授学术交流时提出“倡导积极心理学,开发心理潜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想体系。

      1、心理潜能开发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

  ——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潜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用研究

  ——开发学生的全脑潜能,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研究

——开发学生的考试潜能,大面积提高升学率的实践研究

      (2)教师的心理潜能开发

  ——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促进智慧型教师的成长研究

  ——开发教师非智力潜能,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实践研究

  ——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研究

  ——开发教师全脑潜能,丰富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开发教师教学潜能,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行动研究

——开发班主任潜能,促进班级建设和管理的最优化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

  ——“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模式创新研究

  ——以课题为龙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校本模式的创新研究

  ——参与·反思·体验型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反思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校本培训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研究

      ——活动-体验-分享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及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团体心理辅导及辅导策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个体心理辅导及辅导策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班级建设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下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新课程下学生心理自助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游戏心理辅导在新课程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咨询室的评价标准与效能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实践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咨询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必备的心理咨询技能的培养及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团体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咨询技能在新课程下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咨询技能对促进新课程下德育工作发展的应用研究

  ——通过总结新课程下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揭示现阶段学生心理现状及特点研究

  ——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网络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

      (3)心理咨询技巧与心理健康教育

  ——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心理日记:研究性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形式

  ——“元认知技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冲突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5)德育与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从中国传统德育看当代德育创新

      ——从美国德育演进看中国德育创新的出路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情感式德育

      ——新课程下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优化组合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下班主任网络德育工作模式及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下建设学习型班主任队伍,推动德育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

  ——新课程下开展班主任行动研究,促进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新课程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实现德育创新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下提高班主任德育素养,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

——新课程下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有效性的应用研究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研究

  ——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标准及专业化发展研究

  ——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研究

      3、管理心理(校长)研究

  ——新课程下如何实现德性化管理,提升教师主人公意识

  ——新课程下如何设计与管理学校品牌增强教师的认同感

  ——新课程下如何开展师德建设提升敬岗爱业意识

  ——新课程下如何成长为专业化/科研型校长

  ——新课程下如何开展学校效能评价提升教师效能感

  ——新课程下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减轻教师职业困惑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4、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1)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

      ——新课程下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新课程下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及维护的有效性策略及调适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心理健康的自助能力的培养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亚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及调节对策

——新课程下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对比及干预研究

      (2)教师与教学心理研究

  ——新课程下课程教学与师生心理发展

  ——新课程下如何实现教师间的协作互动

  ——新课程下如何实现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协作互动

  ——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管理效能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教学环节

  ——新课程下如何开发脑潜能实现多元智能教学

  ——新课程下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学习理论优化教学

  ——新课程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

  ——新课程下如何开发情景教学的潜能

  ——新课程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

  ——新课程下如何开展形成性评价

  ——新课程下各学科如何应用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

  ——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校本科研——行动研究实务

  ——如何整理和发表新课程研究成果

  ——如何调整学生应试心态,提高考试成绩

  ——如何成长为科研型教师:教师行动研究

——道德高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行为特征分析

  ——教师行为规范标准与师德建设研究

  ——学校的组织文化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的健康人格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实验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积极情感式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下影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压力源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矫正研究

——应激状况下教师心理问题的调试及干预研究

      (3)教师职业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

  ——新课程下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的制定及发展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工作压力对教学效果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新课程如何帮助教师设计职业生涯

  ——新课程下如何挑选新教师及促进新教师角色适应

  (4)教师心理健康与个性心理特性的相关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的积极情绪情感对促进心理健康与教学效果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积极自我概念对促进心理健康与教学效果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的成就动机对促进心理健康与教学效果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自尊水平对促进心理健康与教学效果的应用研究

      (5)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及评估

  ——新课程下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研究

——新课程教师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

      5、新课程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人格与心理健康研究

  ——学生自我认知评价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如何培养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立”心理

——“自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情绪与心理健康研究

  ——帮助学生管理自己的消极情绪?

  ——学生情绪调节教育研究

  ——如何引导学生的“嫉妒”心理

  ——如何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

  ——学生考试焦虑的疏导

  ——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学生心理冲突的应对策略研究

  ——情绪障碍儿童的学校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社会焦虑儿童的学校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3)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学生异性交往的分析与思考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消除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退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有“攻击”行为学生的引导

  ——如何消除学生中的“欺负”现象

  ——如何引导学生中的“打小报告”现象

——双差生的社会能力培养

      (4)德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设一体化的研究

  ——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学生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研究

——学生德育中的感恩教育

      (5)学生衔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入学适应性研究

  ——中学入学适应性研究

  ——小学升初中入学准备研究

  ——初中升高中入学准备研究

——毕业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6)学习与心理健康研究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ARCS模式的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育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原因分析与策略

——如何改变学生的“偏科”现象

      (7)性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小学生性别角色教育研究

  ——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学生性别角色教育研究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青春期性教育研究

      (8)其它

  ——引导城镇中学生合理消费的研究

  ——学生网络成瘾的戒断研究

  ——学生吸烟成瘾的戒断研究

——学生酗酒成瘾的戒断研究

      (9)特殊需要人群的研究

  ——残疾儿童(盲、聋、弱智)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贫困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社区、家庭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研究

  ——和谐社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互动研究

  ——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创办家长心理学校

——新课程下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研究

      专题之二:提高学习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效果的研究

孟万金博士与国际学习效能专家开展提高学习效能的心理学研究,一致认为:提高学习效能至少涉及:前提条件系统,动力支持系统,方法途径系统,认知加工系统,潜能开发系统,考试发挥系统,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综合诊断与干预辅导。

      1、前提条件系统(智商,学能,学习障碍,心理健康,等)测评与优化研究

  ——智商测评:要求不存在智能力障碍。

  ——学习能力(学能)测评与优化:要求不存在能力障碍。

  ——学习障碍测评与优化:要求不存在学习障碍。

——心理健康测评与优化:要有不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2、动力支持系统(动机,情绪,意志,注意,归因,等)测评与优化研究

  ——ARCS动机测评与优化:要求不存在动力不足或内在外在动机畸形。

  ——情绪测评与优化:要求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情感。

  ——意志测评与优化:要求具有长期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

  ——注意测评与优化:要求注意力持续集中。

  ——归因测评与优化:要求将成功与失败正确归因。

  3、方法途径系统(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测评与优化研究

  ——认知风格测评与优化:要求建立起符合自己认知风格的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测评与优化:要求形成自己的最佳学习策略。

  ——优化语文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数学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外语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物理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化学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历史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地理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生物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自然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思想品德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社会综合实践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劳动/职业技术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优化音体美卫学习方法途径,提高学习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应用研究

      4、认知加工系统(信息加工,语言理解,问题解决,思维想象,记忆,创造力,等)测评与优化研究

  ——信息加工测评与优化:要求形成科学的信息的编码和译码能力。

  ——语言理解与表达测评与优化:要求语言理解和表达语言顺利。

  ——问题解决测评与优化:要求具有较高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策略。

  ——记忆测评与优化:要求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策略。

——创造力测评与优化:要求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和策略

      5、潜能开发系统(脑潜能,多元智能)测评与优化研究

  ——脑潜能测评与优化:全脑潜能测评与开发。

  ——多元智能测评与优化:多元智能优势测评与开发。

  ——智力潜能测评与优化:智力潜能得到良好开发。

——非智力潜能测评与优化:非智力潜能得到良好开发。

      6、考试发挥系统(考试焦虑,临场心理调试,等)测评与优化研究

  ——考试焦虑测评与优化:调节适度的焦虑,保证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临场心理测评与优化:调节最佳临场心理状态,预防怯场晕场。

      专题之三: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学科渗透模式。

      美国ARCS动机模式创始人佛州大学Keller教授认为: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学科渗透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心理健康。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元智能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元智能化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元智能化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元智能化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元智能化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最优化应用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元智能化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2、通过多元智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研究

  ——促进心理健康的语文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数学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外语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物理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化学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历史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地理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生物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自然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社会综合实践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劳动/职业技术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促进心理健康的音体美卫艺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实验

      3、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研究

  ——运用ARCS动机模式克服职业倦怠、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开发智力潜能、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开发非智力潜能、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开发全脑潜能、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能、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开发班主任潜能、提高教学管理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开发校本科研潜能、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潜能、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多元智能型教师成长

      第三章 研究思路:如何开展研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路线

  本研究采用“主线”与“支线”相辅相成的研究路线,抓纲带目,纲举目张。

  “主线”即以总课题组提出的总体研究思想和基本研究规划为核心,以“多元智能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为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 “主线”研究为“支线”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框架。

“支线”是在“主线”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延伸出各种子课题,开展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分支性子课题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用以丰富和发展主课题研究。“支线”研究是“主线”研究的延伸和细化,为“主线”研究的地方化、学校本化提供扎根性案例性验证或深化探究。

  三、操作环节

  1、总课题组提出整体研究部署和规划

  2、各学段出台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3、实验区、实验校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4、总课题组对实验区、实验校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和确认

  5、实验区、实验校开题,启动各自实验研究

  6、定期向总课题组汇报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定期向总课题组上交研究成果,并随时汇报实验进展情况,每年提交一份实验工作报告。总课题组提供督导。

  7、实验结束实验区、实验校向总课题组汇报研究成果,总课题组验收结题。并推荐研究优秀成果发表或出版。

  第四章 研究进程:何时进行何种研究

  实验周期一般为3-5年,2007年9月首批实验开始,每年实行滚动申请,滚动启动实验研究的制度。层层递进,最后建设成为总课题成果的高楼大厦。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