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杂志发论文”本质上是自欺欺人
日期: 2020-07-29 16:00:00
对“假杂志发论文”进行惩戒,本质上就是对“脚踏实地不如投机取巧”进行纠偏。

   据报道,2016年度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期间,安徽六安市某中学一位教师上报64本杂志,其中60本杂志中有其论文61篇。经查,其发表的61篇论文中,有48篇论文发表的杂志为假杂志。

   职称评审竞争激烈,为了脱颖而出,这位老师可谓煞费苦心。“假杂志发论文”的投机行为非但没有得逞,反而遭受惩罚;这样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对当事人是一次深刻教训,对其他中小学教师也是一次鲜活、生动的精神洗礼。

   这边厢,一些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有发论文的需求,甚至还要攀比着发论文;那边厢,“精明”的中介和杂志找到了“商机”,通过收取版面费的方式赚得“荷包鼓鼓”。这种畸形的利益链条,让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找到了机会,他们通过“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出了山寨杂志,专门用来“围猎”那些急于发表论文来评职称的人。

   在“走捷径”心理驱使下,一些人不愿意脚踏实地通过正常渠道来发表论文,而是渴望立竿见影。正规期刊对论文品质有一定的要求,排版发行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少数“等不起”的教师,期望找到一条“快速发表论文”的通道。当偏差的利益诉求难以在正规杂志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山寨杂志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根“希望的稻草”。

   优质的核心期刊、重点期刊可望不可即,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只能将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职称评审的论文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量上的比拼。志在必得的这位安徽中学老师,发表了61篇论文,文章质量可想而知;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假杂志发论文”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这位老师或许知道这些杂志并不正规甚至是假杂志,却还是花费了不少钱财来购买竞争的筹码。

   “假杂志发论文”的背后,既有当事人急功近利的因素,也和学校扭曲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措施密不可分。“假杂志发论文”非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偏,反而得到了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让一些教师对“假杂志发论文”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认同。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假杂志发论文”也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与考量。如果当下或者将来可预期的收益高于成本,“假杂志发论文”就找到了生存空间。对“假杂志发论文”进行惩戒,说到底就是在于维护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当发论文成为一种“烧钱游戏”和“造假游戏”,当事人和假杂志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合谋。为了骗取学校的奖励以及更有含金量的中小学高级职称,有的教师在欲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在“假杂志发论文”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对“假杂志发论文”进行惩戒,本质上就是对“脚踏实地不如投机取巧”进行纠偏。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来谋取中小学高级职称一旦得逞,必然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造成职称评审上的不公平。

   层出不穷的“假杂志发论文”,很大程度上源于走偏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办法。不讲质量只讲数量,当论文成为单一的评价指标,一些中小学老师为了发论文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斩断“假杂志发论文”的畸形利益链,除了要加大对山寨杂志的打击力度,也要完善职称评审办法、改变科研观念,激发中小学教师的活力,让职称评审更加公平、更有“准头”。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15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