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选题——穿梭于“积累”和“寻找”间
日期: 2020-07-29 16:00:00
上次讲了《先写下来,再说》之后,很多老师看到我就说起那250元的事情,弄的我很不好意思,其实那只是博大家一笑。借用一句老话:笑一笑,十年少!那样的话,我还算做了一件善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想借大家的笑,宽松一下我自己紧张的心情,因为坐在这里,真的很战战兢兢!
下面就自己在选课题时考虑的因素及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简单地交流一下。
一、我选课题考虑的因素
1.课题的价值
课题的价值,这是选择一个课题首先考虑的因素。课题价值由多方面因素确定。比如关于“合作学习”的课题,在新课程刚刚实施之初,这样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现在,如果还是做这样的课题,那么在价值性方面就难免有所不足了。因此如果在现在还想做一个关于合作学习的课题,不能说不行,只能说做好很难。讲的实在一点,就是说有点“过时”了。
那么怎么样来确定一个课题是否有价值,我不敢评论。就我自己做数学课题而言,我会从下面两个方面去参考:
(1)看课题指南。
《中小学数学》每年都会在几期杂志的后面编排一个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课题价值的依据。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年也会有一定的课题指南。我印象中看到过嘉兴市的课题研究指南。这也可以作为参考课题价值的依据。
同时,这样指南的不仅可以作为自己的课题是否有价值的一个参考依据,还可以作为自己课题选择的一个方向。
(2)关注热点。
除了关注课题指南,我们也可以通过看各类报刊杂志,了解当前教学一线的一些热点话题,以此来设计自己的课题,那相对而言就会有价值了。
   比如,我现在正在主持的一个县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数学练习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是我在看了《小学教学参考》中的一篇关于练习课教学的文章之后产生的想法。
2.可操作性。
上次校园网上郑老师给大家留言了,建议大家去读一读县教科所杜伟明所长的《选择课题时必须要考虑操作性因素》一文。我认真拜读了,真的受益匪浅。现在简单地罗列一下杜老师的建议:
(1)该课题我能找到研究点吗?
(2)该课题我能找到抓手吗?
(3)该课题我能找到切入口吗?
这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这在杜老师的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
但就我个人而言,有研究点感觉是最重要的。这就像我们写论文一样,提出了问题,分析了原因,还得有对策。如果没有对策,光有论点,那论文是写不成的。在选择课题时,我们也有必要事前先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我能从几方面进行说明或解决。
3.好写
有研究点其实就是“好写”的一个因素。研究点多了,那写起来自然就方便了。无论是课题方案还是最后的课题报告,都一样。
除此之外,我还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我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思考。还是以我现在正在主持的那个课题为例,这个课题我有很多研究点,研究课也好上。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点上,怎么样把我们的研究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形成体系,这个我现在感觉还是有点困难。因为虽然明白现在的数学练习课教学有问题,值得研究,而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该研究哪些方面,但毕竟这个想法产生的还是比突然,自己之前没有这方面的思考,自己缺少这方面的资料。于是,接下来,在写的这个方面要动点脑筋了。因为课题成果,最后主体还是通过文字来呈现的。
在上面三个因素中,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写”。有的写,就说明这个课题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我相信谁也不愿意写没“价值”的东西。有的写,就说明这个课题还是可操作的,因为我相信,作为课题,没有操作,自然没有东西可写。
最后,顺带讲一点,除了上面三个因素之外,我有时还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课题是否自己。讲的直白一点: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个课题?比如现在关于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也已经明确将其纳入总目标,但如何操作等等方面,还没有明确、权威的方法,因为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接下来应该会热门。但是这个研究需要很深的理论基础,我觉得我是不行的,即现在自己是没有能力去做的。
二、我选课题的方法
1.在积累中寻找。
这里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种别人做课题的方面:有一个老师,有一本记录本。这本记录本专门用来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每次到了要申报课题时,他就会翻开这本记录本,然后在这些问题中寻找,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课题。这是我在一次培训中听到的一个真实做法。感觉很实在,很实用。
我给这样的做法一个名称:在积累中寻找。
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把博客正式从“校”进军“县”,算是发起了“总攻令”。于是我们的“实验小学博客群组”像“星光大道”时“倒数五个数”一样,一蹦一蹦的往上爬。如今,在博客排行榜上仅次于向阳小学群组。前期,每天都有几百篇的博客上传,人均在2篇左右。
其实,我们上传的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不就是那位老师在他那“独一无二”的记录本上记下的问题吗?甚至于,我们比那位老师更进一步,因为我们已经把问题成文了。这些小文章,不是正好可以成为“问题的提出”吗?如果能对问题继续思考,继续扩散,不就可以成为一个课题了吗!
因此,这为老师的这种做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申报课题时,我经常会到自己已经写好的一些文章中去寻找,看看在以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中,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挖掘的,以此方法来选题。
比如我曾经做过一个县级课题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开展》。这个课题的产生就源自我的一篇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讲的是我在课外看到学生在讨论一些数学问题,但是讨论的形式都不一样,有争论的,有问答案的等等。当时写好以后也不在意,也就是仅仅做到“先写下来”。后来知道就要报课题了,于是我提前在自己的一些叙事中寻找,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后,最后觉得这个教育叙事有挖掘价值!为什么呢?
首先,合作学习在当时还是新课程的宠物,因此研究肯定有价值。
其次,合作学习在当时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课堂,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外,这样,研究就有一定的先进性。
最后,关于合作学习,我自己也有相关的文章获奖和发表,因此有研究的可行性,同时结题时我就有材料可写。
相信每个人对于教育教学,都有一定的积累,那么我们不妨在这些已有的,属于自己的积累中,静静地寻找,寻找那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的,还有进一步拓展空间的问题,实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题)。
2.在寻找中积累。
上面是我选择课题的一种方式,自己感觉,这样选择的课题,在操作上还是比较简单的。那么,当有了一个问题之后,一时间没有研究的方向怎么办?我们不妨先等一等,等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在实施也不迟。
这样的做法,我称为:在寻找中积累。
比如,前面有一次郑老师随堂听我的课,在课后的交流中,我们谈到了关于课题的事,我说我已经开始准备今年的课题了。
我今年选择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复体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思考,其实由来已久。
首先是在几年前,我们高段数学教研组的一次磨课,选择的内容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在一起讨论时,我想到了关于“重复体验”的问题。(说明一下,“重复体验”这个名词并不是我取的,我只是提出了这么一种现状,当时正好顾老师也在,于是顾老师就给数学教学中学生前面已经体验过了,可是后面又要再次面临体验的现象称为“重复体验”。)
其次是在去年的南湖之春,我有幸执教了《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课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复体验”,在执教后的说课中,我们重点谈了“重复体验”的事情,得到了较好地评价。
接下来,顾老师结合我执教的那节课,以课例的形式详细地阐述了关于“重提体验”教学的一些策略,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师》上,并被《小学各科教与学》转载。
最近,我找了我以前的一些听课笔记,发现了几节“重复体验”教学的课,于是结合自己的认识着手写了一个关于“重复体验”的案例。
在经历了这些寻找之后,我感觉对“重复体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于是选择了这个点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
现在课题方案的主题框架已经搭好,可是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撑。在最近一期的《小学教学》杂志上,看到了数学课程标准改版的消息,其中要加入“学生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感觉正好符合“重复体验”的意思,于是有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思想。
当发现问题之后,一时可能没有很好的研究方向,那么不妨先写下来。然后根据问题,我们进行有目的的寻找,在寻找中积累,逐步形成课题研究的体系。
三、我的感悟:固有的模式束缚思维
首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影《死亡诗社》中的一个情节:
基廷(影片主人公)老师教学生怎么写诗。当时学生是有专门学习写诗的教科书的。老师上课后,让学生打开书本,然后把书一页一页地撕掉。起初学生很茫然,但在老师地一再严厉要求下,有学生开始行动了,慢慢,更多的人也开始撕书。
这看起来是很荒唐的事,其实有着深刻的含义。而且,这个含义理解起来也很是简单:诗是个人感情的流露,怎么可以有固定的模式。
如果把这个思想进一步推广,那就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固有的模式束缚思维。
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思想。正如“形式”一样,任何事、物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因此“形式”是需要的,但“形式主义”是不需要的。同样,一定的模式是需要的,但固有的模式是不需要的。
这就是我做课题的一点感悟:课题选题时,没有固有的模式。
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只要选择的课题有研究的价值,可以操作,并且可以写出来就行。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