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高度理解实践教学的关键概念“实践”入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介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挖掘大学生实习见习的价值塑造功能,从而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及《若干意见》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论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依据。
厘清概念是规范实践教学的前提
《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各地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前,理论界关于什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多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另一些学者强调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实践经验或人生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无论在何地开展都是实践教学;另外一种观点则强调实践教学是在课外开展的、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环节,课堂内的任何教学形式都不应该被称为实践教学;还有观点指出,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至于这种活动是否需要教师参与,则并非论者关注的重点。
内涵的不一致,必然会带来实践教学外延上的分歧。有学者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也有人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有的教师认为包括基地教育、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课堂演讲等都归之于实践教学。当前,我们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该关注并改进以下问题:一是学者片面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直接经验,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与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泛化实践,将一切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称之为实践教学,进而忽视引导学生深入更为鲜活的社会生活。三是将实践教学等同于实践、活动,忽视发挥教师作用,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蜕变为学生自在的实践,从而弱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功能。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高度把握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思政课,在开展实践教学,规范各方教学行为时,首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站稳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理解实践教学的关键概念“实践”。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传统哲学的实践概念基础上,将实践首先视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人们在这种对象化活动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形成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既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具有塑造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将实践引入认识论领域,实践就成为与认识、理论、真理相对应的范畴。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又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认识论领域中的实践,既指改造客观对象的对象化实践,也指“没有直接改变客观世界,没让活动对象化为物质成果,在客体对象上留下‘印记’”的非对象化实践。人们在非对象化实践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在“经过思考作用”,“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而形成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认为,“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的认识,还须回到实践去。”于是形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样一个“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无限循环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高度考察思政课教学,首先,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尽管不是物质生产实践,但却是旨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人们结成了师生、生生等关系。但这种实践活动仅仅涉及较为简单的社会关系,要使学生了解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就必须带领学生深入校园以外的社会生活。其次,实践既包括物质生活实践,也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实践,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地位,即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对他们的思维、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这种精神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走向更为重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再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间接经验。尽管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经验事实论证等方式使其获得学生的认同,但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向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检验其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停留在理论的认同层面,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向实际,践行报国心、落实爱国行。
综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舞台,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依托,以丰富感性认识、检验理性认识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学活动。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必须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厘清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开展实践教学的边界,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其他课程实习见习的价值引领功能的挖掘,不断创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育人体系。
第一,思政课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课堂理论教学始终是主体,必须紧紧抓住课堂理论教学,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展和补充,应该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教学,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分主次的。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压缩理论讲授的时间,将主要精力用来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内课外活动,思政课便会失去思想性、理论性,变成“活动课”;也不能因为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就不开展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教学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变成抽象的理论思辨课。
第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厘清发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般教学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的界线,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走向实际、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抽象的概念、理论体系时,引用一些现实的案例,可以使理论变得更为鲜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授课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起到巩固理论学习效果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并不一定就是实践教学。
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应该是校园外的广阔天地。青年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内,缺乏对校园外社会生活的了解和理解。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将主战场转向社会,使实践教学成为真正的社会实践教学。而在创新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中,应该抓住以下几个重点:首先,要精心组织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调查、参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验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深度介入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赋予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除了应该达到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应该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覆盖问题。最后,要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挖掘大学生实习见习的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理念是指在发挥思政课在价值观引导中“群舞中领舞”作用的前提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其他课程的学科对话和理论引导,凸显高校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引进课程思政理念,不仅将大学生的专业实习见习作为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环节,而且还应在实习见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追求公平公正的价值观,以及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使大学生在劳动中、工作中受到价值观教育,完成理想信念的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