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国际比较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马健生
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国际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ADA130006)。课题组主要成员滕珺、蔡娟、金帷、杨红军、孙珂、孔令帅、吴佳妮、田京、时晨晨等。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将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内容之间将相对协调、信息共享、密切合作,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1)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2)教育国际化的演变过程
(3)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
(4)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5)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6)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部分: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国别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1)美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2)英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德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4)日本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5)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6)印度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第三部分:国际组织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1)EU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2)UNESCO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第四部分:教育国际化的国际经验研究
第五部分:中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实施效果与战略选择
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1)中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产生
(2)中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变迁过程
(3)中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实施效果
(4)中国教育国际化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二)研究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著名教育方法论学者梅(Tim May)认为,比较分析的视角包括:以洋为鉴(import-mirror)的视角,将本国的实践置于别国背景下进行研究;差异性的视角,分析各国社会不同方式发展的原因;理论发展的视角,关注比价分析对理论发展的积极影响;预测的视角,相信别国的经验有助于预测本国即将出现的问题[1]。总体来讲,本课题外观了国外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状况,继而内联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政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的未来发展战略。
2.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不仅有利于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而且可以为理论建构提供必要的素材。国内著名学者陈学飞教授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开展关于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2]。本课题分别选取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有影响力的、有代表性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展开个案研究,以此从微观方面具体分析、深度剖析其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二、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高等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先导
高等教育是教育领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也是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开展最早、最活跃的一部分,始终走在教育国际化的前列,并引导和影响着其他层次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发展。一直以来,国际化都被当作认定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如THE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QS大学排名等多个大学排名将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作为入选排行榜的重要指标。
第一,多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国际组织在国家间交流、合作的舞台,为促进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创造了很多契机和条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所召开的大会以及颁布的文件都从各个角度不断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和平、人权与合作,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次,经济因素推动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追求商业利润或经济利益成为影响和推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外因。再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第三世界或者发展中国家更加强调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提高本国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提高。最后,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兴起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力手段。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形式,如学生流动、教师流动、课程国际化、合作科研项目等,也包括一些新兴的形式,如海外分校、合作办学、跨国虚拟传递等等。其中学生流动是最古老的,也是最主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其次是教职员工的流动,其中一些知名教授和科学家的流动也是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学术人才流失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课程的国际化日益受到各个大学的重视,试图通过课程的国际化来培养适应当前全球发展的国际性人才。
第三,世界各国出台了侧重点各有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近代以来国家及政府逐渐成为教育国际化极其重要的行为主体,教育国际化趋势正在影响国家层面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主要存在国家政治安全、经济需求与能力建设等三种教育政策发展模式。不同国家及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方面重视国际化政策的系统性、体现国际化的国家差异性、突出国际化的经济性与强调大学在国际化中的主体地位等等。
2.教育国际化逐渐拓展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教育国际化在高等教育领域日臻完善之后,逐渐拓展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等领域。教育的各大子领域已经掀起了以国际化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强各国学生的国际理解的浪潮。
第一,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日益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合作办学、师生互访、联合举办活动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在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讨论和澄清一些基本问题,如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关系问题等等。
第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分工、合作、服务与竞争,职业教育要素聚集、流动和对外扩散的历史进程。具体而言,包括职业学校的国际化、职业学校教师的国际化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国际化以及学习成果的国际化认证与转换。其中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包括办学理念、管理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和校长群体的国际化。职业学校教师的国际化包括教师具有境外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甚至是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国际化包括在读学生国籍的多样化和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
第三,学前教育的国际化。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的起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学前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将一系列国际因素整合到学前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教学管理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化等等。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和看待问题,以国际这个更广阔的视野去探索、理解本土问题,学会用全球理念思考问题,从小开始培养国际理解力。
第四,特殊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发展趋势,特殊教育国际化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特殊教育发展战略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但是探讨特殊教育国际化需要澄清一些基本问题,如我国特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现实基础是什么?特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特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路径是什么?如何处理好特殊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3.国际学生不断流动到发展中国家
如前文所述,学生的国际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指的是学生从一国或地区到另一国或地区学习的行为。以往,国际教育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各国留学生,其中又以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为主。如今这种现象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发展中国家也接收了越来越多地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从推力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自身的重点战略部署的需要,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培养学生的国际领导力和维护全球政治利益等三个方面;从拉力因素来看,主要是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一,发达国家的重点战略部署的需要。比如2012年10月28日,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为澳大利亚未来抓住亚洲崛起机遇、取得更大的繁荣规划了蓝图。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在演讲中说道:“亚洲正走在重返全球经济和政治主导地位的道路上。这种趋势不仅不可阻挡,而且正在加速。到2025年,亚洲将拥有世界最多的中产阶级,并将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及服务制造者、提供者和消费者。这为澳大利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澳大利亚出台了新的《新科伦坡奖学金计划》和《新科伦坡流动计划》,投入1亿多澳元来支持18-28岁的澳大利亚本科生到印-太平洋(Indo-Pacific)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或实习,以在个人层面、大学层面、商业层面或者其他方面上加深澳大利亚同印-太平洋地区的联系;同时也为澳大利亚未来的劳动力培养地区意识、增加对该地区的理解。由于澳大利亚地处亚太地区,而又面临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21世纪的战略中心地位的这一客观战略环境和背景,因此澳大利亚在其教育国际化政策中才会聚焦于澳大利亚本国学生到印-太平洋国家的流动性项目。
第二,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比如,2008年,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提高国际开放程度以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法案》。该法案强调要继续保持并提高美国对国际学生、教师、科学研究者等人士的吸引能力,并以此来强化美国的国家安全。除此之外,美国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战略重点强调“双向”交流,特别强调美国本土的学生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学习,以扩大国际参与,确保国家安全。并且美国国家安全局和教育与文化事务局近年来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项目来促进本土学生的国际流动,特地设定了主要资助对象和重点资助领域领域,以培养通晓世界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专门人才,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国际领导力,维护全球政治利益。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下,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培养其学生的国际领导力来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以为本国谋取更多的发展。而国际领导力的形成最主要的途径便是促进学生的国际流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以及全球视野的人才。如美国设立的本杰明·吉尔曼国际奖学金鼓励学生去非英语国家学习和交流,并优先考虑地区研究、国际事务和语言等专业学生的申请。
第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全球贸易空前发展,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由此,世界的经济重心不断东移,向太平洋区域移动,向亚洲国家移动。并且,发展中国家吸引了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中的地位稳步上升。相应地,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上,发展中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吸引发达国家国际学生的政策和项目,因此,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学生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学习和交流。
4.国际教育援助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国际教育援助已成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援助方通过资金、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合作形式。其中援助方包括发达国家政府、多边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及其他私人部门或私人,援助的形式包括提供贷款、无偿赠款以及其他资源(如教师、专业技术、知识、设备以及奖学金等)。因此广义的国际教育援助包括各个生产领域如矿业、农业、渔业、工业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狭义的国际教育援助主要针对的是正规教育、教育领域的培训以及非正规教育中的扫盲教育。
第一,国际教育援助服务于援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在政治方面,其中一些援助国将国际教育援助当作一种保持对前殖民地影响的工具。换言之,援助国与受援国的关系在历史上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比如,法国将国际教育援助的重点投向了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法语国家,英国则将发展教育援助的很大一部分投向了英联邦成员国及几个少数仍然依附于英国的国家,日本的教育援助重点主要在亚洲。在经济方面,为受援国提供的援助资金大部分用来购买援助国的技术、专利甚至是商品,所以援助的款项并没有直接给予受援国,而是变相地留在了援助国。在文化方面,援助国在开展国际教育援助的过程中,把传播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进而将其理念和价值观也传播到受援国。
第二,国际教育援助可以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便开始接受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教育援助,这些国际教育援助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特殊的贡献。国际教育援助给受援国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同时还有先进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及项目管理理念与经验,对受援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在社会发展、制度建设、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
第三,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教育援助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经历了从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单纯的资金援助到附带技术支持的援助,从以政府间双边援助为主到双边、多边并重将可能发展到国际组织主导,主要的援助国及非政府机构多头参与的状态。近年来,国际教育援助的目标从经济增长优先转向确保社会公平,援助政策从重视职业与高等教育开始向基础教育倾斜,援助方式从项目的硬件投入转向部门与计划的软件投入上来。
5.合作办学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要求和选择的空间,这便使得教育国际化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不断推出种类繁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目前,合作项目、联合学位项目、高校联合共建学院或系、跨国开办独立院校、开办海外分校五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国际化之中,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
第一,合作的主体日益多元化。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合作主体日益多元化。合作可以发生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政府机构之间,也可以是大学与企业之间,大学与非营利组织之间。比如北京大学与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38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了交流协议,与8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第二,联合学位项目、高校联合共建学院或系、跨国开办独立院校、开办海外分校等合作办学形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跨国联合学位是推进高校国际化、提高高校国际知名度、加强国际学术研究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联合学位项目的学位认证困难,认证机构的认证速度缓慢,甚至有的不愿意承认跨国双学位这种高校教育合作的真实性。近年来,海外分校成为了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2013年,全球有188所海外分校,其中最热门的海外分校建地有阿联酋、中国、新加坡和卡塔尔,而最大的海外分校输出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海外分校罢休有一个有形的附属教育机构,该教育机构必须属于或者至少属于外国母体教育机构,而不能完全脱离于外国母体教育机构而建立;海外分校必须以所属的外国教育机构的名称运营,且在教学方面必须有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形式,而不能完全被网络教学所取代;海外分校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术课堂,并可以获得由所属的外国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不可否认,海外分校的创办对于输出国的母体而言可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可以加强外国母体教育机构与分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交流,但是却可能由于海外分校的教育质量水平较低而损害母体高校的国际声誉,甚至威胁母体高校的国际声誉品牌。对于输入国而言,海外高校的创立有利于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本国的国际化水平,但也有可能会因为资金、生源、质量等方面的缺乏而产生一些问题。
6.远程在线学习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新突破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更多可能,以信息传播为载体促进知识传播,人员和物质流动更加便捷,利用卫星电视、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促进和教育的各个领域合作的深度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MOOC的兴起引发了教育国际化的新一轮变革,学习者足不出户便可以获取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不仅拓展了教育国际化的渠道,同时也节约了教育国际化的成本,扩大了在线课程的使用效益。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为教育国际化活动以及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各国政府在其教育国际化政策中也将远程在线教育的相关内容作为重点来进行阐述。澳大利亚政府《2025年国际教育国家战略蓝图》中写到,不断发展的技术可以促进教育传播的不断创新,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使得澳大利亚的教育可以传播到更广的地方,能够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远程教育便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远程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一种现代体制,可以被叙述为开放教育、开放学习,是以宽松的入学资格,以学习者自己的学习速度和便利条件新型的学习,自由选择课程以及运用恰当的交流技术为特征的一种教育。远程国际教育是把一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送到另一个国家,使教育跨越了国界,是远程教育的一种类型,便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进行。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远程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印度在其政策文本中明确提出要采用面向大众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通过远程教育来提供高质量的开放教学服务,为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该国的远程教育主要包括校外登记注册学习、函授教育和开放大学等三种形式。
(二)针对提高教育国际化成效的对策
1.避免在全球资本环境中的过度商业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服务成为了服务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国家将教育出口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招收国际学生、收取高额的学费成为了重要的创收渠道。教育国际化最初的目的是增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群体的相互理解,这一目的逐渐被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所取代,日益表现出过度商业化的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的盛宴,而变成了资本家的狂欢。作为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时刻警惕成为招财的捷径和扬名的手段。
2.警惕学术殖民主义和文化依附
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一定的渗透性,特别是具有学术权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在学术领域居于弱势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学术领域的干涉、压迫和同化,助长了学术殖民主义。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知识共享、技能传播以及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但是西方国家主导的文化霸权和学术殖民主义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带来衰败甚至湮灭的危险,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国际化”的境地。
3.尊重文化传统,发扬文化自觉意识
在全球化时代,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跨国资本需要大量具有全球流动能力的劳动力,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消解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弱化民族性和公民教育,一定程度上造成发展中国家民族意识的空心化。基于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警惕西方中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始终保持文化自觉和民族意识,发挥自身的力量以拓展高等教育国家化的维度,促使国际化由单向维度向多极维度转变,促使国际化走向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多元融合的良性发展道路。
4.既要追求量的增长,也要保证质的提高
教育国际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是教育活动受全球化趋势影响以及应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教育现象。各个国家基于本国教育实际,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种方式来促进教育的全球化进程。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课程的国际化(促进国际理解的课程、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和双语教学等等),师生的国际流动和科研的国际合作等方面。从涉及的群体来分,可以包括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方面;从内容来分,可以包括教学设备、教育计划、教学观念、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在教育国际化的诸多方面,不能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略质量的提高。例如,师生等人员的国际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人员流动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人员流动的国家、人员流动的群体以及流动之后带来的效益评估等方面与国际化的质量息息相关,也是在未来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
5.坚定国际化的出发点,找到国际化的突破点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在21世纪改革的共同方向,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等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各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教育国际化是各个国家之间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各国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坚定其国际化的出发点,教育国际化要服从于总体教育规划,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战略规划,例如,我国在2015年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的战略规划,因此我国的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紧紧围绕“双一流”和“一带一路”战略。除此之外,在开展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找到其突破点。只有找到相应的突破点,才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