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杨文轩
华南师范大学杨文轩教授主持完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LA100102)。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张细谦、谭华、邓星华、李卫东、龚建林、李继刚、钟卫东、刘晋、杨明发。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发展、意义与目的,体育课程实施的理论辨析,域外体育课程实施模式的的启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模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体育课程实施的保障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广泛阅读、整理、分析体育基础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等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
2.调查研究法
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调查等调查研究法。
3.实验研究法
主要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体育课程实施的实践模式。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
5.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部分国家或地区体育课程实施模式的比较,探寻我国体育课程实施模式的有益启示。
6.案例研究法
通过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评比活动的优秀课例、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优秀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案例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进行研究。
二、结论与对策
肇始于世纪交替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追求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新境界,体现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倡导一种新的体育课程观,弘扬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在课程实施研究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理应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真正发挥课程研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1.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涵义
一场完整的课程改革理应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是指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等“文本”课程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是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体育需求及客观的体育课程情境,遵循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体育课程实施的运作程序。体育课程实施模式具有较强的理念引领性、鲜明的实践操作性和达成路径的多样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构建包括六个主要步骤:确立指导思想、明晰标体系、分析课程情境、设计实践路径、编选课程内容、创设操作程式。体育课程实施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体育课程实施模式一经形成,便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实践操作程式。不过,这并不是说体育课程实施模式一成不变,它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价值
如果说科学的课程设计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可能,那么,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就是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体育课程意义生成的实质性路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纵观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研究的发展沿革和新近进展,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略显单簿,研究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现阶段,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学理与学用相结合,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新模式;有助于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课程实践提供有效指引;有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二)体育课程实施理论辨析
1.社会转型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
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自1904年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正式确立,我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了三种价值取向,分别是遵从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的社会本位、注重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科本位,以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本位。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应适应新时代的变革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吸收各种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走三种课程价值取向有机融合的道路。
2.体育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互补与调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从体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来看,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分别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之处,三种价值取向并不是绝对排斥和对立的关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运动技能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运动技能教学要实现三种变革:从旧“三基”到新“三基”的变革,从要求“面面俱到”到强调“必要性”的变革,从强调“师生授受”到关注“主体生成”的变革。
(三)域外体育课程实施模式及其启示
1.域外体育课程实施模式的主要类型
以技能习得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实施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在美国的体育中开始以Rudolf Laban的运动技能分析框架作为核心,关注于技能的获得和影响运动(动作)控制的原理,着重强调影响行动和技能的运动技能概念。运动教育模式在培养具有良好运动技能、热爱运动、具有良好运动文化素养的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体能教育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实施模式。体能教育提供给学生发展健康行为习惯的机会,同时使学生理解这些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会制订个人终身体育活动计划和执行计划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如美国、香港的体适能模式、日本的体力主义模式。
以心理感受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实施模式。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运动参与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水平,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运动表现。在这种模式的课程实施中,学生会变得兴奋、积极,并且随时做好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准备。如日本的快乐体育教育模式、运动体验和参与模式等。
以生命安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模式。生命安全教育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近年来,《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引起俄罗斯学校体育界的充分重视,并在全国得以有效地实施。
2.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启示
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九个方面。强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特色。重视学生运动体验和参与,发展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注重区域化与校本化,形成多样性的实施模式。突出增进健康的目标。注重终身体育态度的培养。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推广运动教育模式。
(四)有效体育教学模式
1.有效体育教学的涵义
要准确理解有效体育教学的本质,有两个核心涵义是必须把握的。一是有效体育教学是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而言的;二是需从三个维度评判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和发展,即,体育教学要有效果、重效益、高效率。
2.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与主要特征
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分析体育教学情境、明确体育学习目标、精选体育学习内容、实施体育教学过程、开展体育学习评价等五个主要环节。其主要特征包括:(1)致力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2)致力于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理念。(3)综合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势的教学方法体系。(4)既考虑体育教学效果的迟效性,也注重体育教学效果的长效性。(5)既考虑体育教学效益的普遍性,也注重体育教学效益的个体性。(6)既考虑体育教学效率的相对性,也注重体育教学效率的综合性。
3.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要诀
首先,要切实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1)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性;(2)合理构建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结构;(3)熟练把握运动技能教学的基本规律;(4)合理组织好运动技能教学的练习。
其次,合理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2)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立足于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3)要重视体育学习方式选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要正视各种学习方式的局限性,要避免形式化和绝对化。
第三,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一是要准确把握有效体育教学的八大“外部事件”。二是要全面践行有效体育教学的五大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三是要把有效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4.有效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准则
有效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三大准则,即,实施鼓励性评价,把体验成功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准则;实施发展性评价,把专业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准则;实施有效性评价,把全面发展作为效果评价的准则。
(五)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模式
1.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与地位
课外体育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自由、自愿的活动形式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价值:(1)提供有效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和强度。(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环节。(3)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4)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丰富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正如体育课程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2.域外部分国家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模式的比较
西方国家普遍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尤其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特殊作用和价值,因而在不同的国家里,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有着相同之处,同时又因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迥异。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并根据本国的教育目标,制定出各自鲜明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校内、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不同的是校内、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不同。
3.课外体育活动常见的实施途径
课外体育活动在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实施模式,主要有:早操、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节、社区体育模式、代表队训练、体育俱乐部。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体育与健康价值,值得大力提倡,其余实施途径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独特价值。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遵循以下原则:全体参与原则、安全运动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4.珠江三角洲地区课外体育活动优秀案例
案例一:体育、艺术2+1“体艺交融”课外体育活动-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案例二:“舞出健康,舞出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案例三:“共享运动·分享快乐·健康成长”校运会实践案例-珠海市香洲区第四小学。案例四:击剑运动“体教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实践案例-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作用如下:(1)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3)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4)有助于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要求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校本。即为了学校,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基于学校,强调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学校中,强调课程开发场所是在学校。第二个基本条件是过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1)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观;(2)突出学校的特色;(3)明确主体,通力协作。
3.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方式与程序
五项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兴趣性原则;(5)特色性原则。六种活动方式: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七个开发步骤:建立组织、情境调查与分析、课程开发目标的拟定、校本课程组织、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4.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考察
案例1:深圳市锦田小学“校园足球行动”;案例2:深圳市水田小学跳绳校本课程开发;案例3:广州市东圃中学“手握青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4:广州市培英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七)体育课程实施评价
1.发展性评价理论的特点与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结果个性化。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
2.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研究趋势
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1)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研究将融入多学科理论。(2)体育课程评价对象更趋多元化。(3)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4)体育课程评价方法进一步丰富与改进。(5)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将进一步扩大。(6)体育课程评价理论不断强化本土化。
3.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本质和意义
课程实施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加以改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检查学校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是否与计划一致、教师是否理解新课程、是否接受并具备实施新课程的素质、学生是否体验到新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实施的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等一系列问题。课程实施评价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力推手,是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保障性环节。
4.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类型
(1)体育教学评价包括教育管理者的评价和体育教师的评价。教育管理者的评价主要评判体育教学实施决策和计划是否有价值,是否规范,是否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实施真正促进体育课程的落实。体育教师的评价主要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质性的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底线评价为基础,多元化、个性化的质性为补充的评价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评价体系中的不足,可以成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一种选择。
(3)课外体育活动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对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确立制度和工作规范。(2)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3)编制实施方案和落实操作。
(八)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1.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要求体育教师要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由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由体育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从体育教材的传习者转变为体育教材的使用者。
2.新课程的实施亟需体育教师的主动参与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促进体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因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课程参与,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为体育教师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可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向体育教师的课程参与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提高教师课程参与的能力。
3.国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新动向
国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得到强化。(2)继续教育模式多样化。(3)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4)培训目标复合化。(5)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科学化。
4.体育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在全面推进体育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主要有:(1)从推进课程改革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2)强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3)加强教师教育机构的顺势引领;(4)重视学校环境的优化和支持;(5)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6)重视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
5.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方向
综观国内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动向,主要在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更加注重培训办学主体的多元化。(2)培训目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3)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4)培训方式日趋多元化。
(九)体育课程实施的保障与发展
1.加强体育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
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条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加大力度积极改善体育课程实施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遵循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等原则,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体育教师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体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2.优化体育课程实施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社会环境不佳制约着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是尚文轻武的社会文化无益于体育课程的实施,二是安全至上的困境亟需突围,三是课程实施中社会环境的优化。没有课程文化的转型,体育课程改革将有名无实,因此,要积极创设优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环境,尽快建立健全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保障机制。
3.厘清体育课程实施的管理体制
我国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正在向着国家、地方和学校共享课程决策权力、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方向发展,这与课程管理民主化的国际潮流是一致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立后,政府部门、专家、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共同参与决策,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使学校在享有更大的课程自主权,因此,中小学校长的领导风格是体育课程实施管理体制的重要因素,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4.体育课程实施需发挥课程研究的引领作用
国内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需要发挥课程研究的引领作用。首先,体育课程改革需借力于体育课程研究。其次,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亟需改变。第三,要关注课程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研究的指导性。第四,学理与学用相结合,注重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