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学阶段大规模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日期: 2020-07-30 16:00:00
新疆小学阶段大规模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吴瑞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瑞林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新疆小学阶段大规模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课题批准号:CMA140131)。课题组主要成员:任玉丹、满鑫、孙菲菲、杨琳静、卫静远、钮梅玲、张佩、邱静远等人。

一、内容与方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双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将新疆双语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从2011年到2016年,新疆有超过100万小学生的受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民族授课变为汉语授课为主。在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当代最大规模的双语教育实践。然而,新疆双语教育的实践是否取得了我们所期待的效果?即双语教育对新疆民族中小学生在学业成绩、民族认同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怎样呢?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否有显著的效果呢,如果有,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又有哪些方面亟待解决?本课题希望通过对大规模测评数据的分析,有效解答上述问题,为双语教育的积极发展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双语教育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双语教育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内在机制和作用,为民族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评估新疆大规模双语教育的实施效果,课题研究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推行大规模双语教育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民族语文的双语教育,与传统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汉语的机会大大增多,其汉语应用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对该假设加以验证。同时,双语教育实施还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科,特别是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教育质量。研究使用2012-2016年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所获汉语和数学成绩,通过比较双语教育学生和非双语教育学生、双语教育模式一学生和双语教育模式二的学生以及城镇和乡村学生的汉语和数学成绩,分析双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的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学模式产生的不同效果。此外,还于2016年和2017年在南疆四地州小学生中开展抽样调查,追踪其从小学四年级到升入五年级的学业成绩变化情况,比较不同教学模式学生的变化差异。

2.双语教育模式变化对非学业成绩的影响

这部分主要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方面。在双语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一样值得关注。本课题使用开发好的双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不同模式、不同年级学生的双语学习策略情况,对学生双语学习策略给出立体描述,进一步研讨双语教育在非学习成绩上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民族认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双语教育的推进,必然会对新疆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留下印记。本课题在研究中,研制了基于投射和知识水平的中华民族认同测量方法,并将其与情感态度的测量一同纳入大规模的调查,用于检验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卷入程度对增强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作用。

3.教育资源投入和学习过程对效果的影响

无论是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还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都会对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试图调查当前新疆小学的教育资源整体情况,以及不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表面学习过程和深层学习过程,深层学习过程的激发更加有利于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中,还将对新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测量,并分析学习过程与双语教育模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

课题为基于调查的实证研究,采取定量测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主要的实证数据来自于三个方面:2012年至2016年新疆双语教育监测中的学业成绩测试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其中各年度的调查样本量分别约为1.5万、2万、2万、2.5万、2万名小学生)、补充调研时与师生和家长的访谈资料。研究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纵向追踪法、多层线性模型等。为了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研究对学业成绩测量数据使用了教育测量学上的等值处理办法。同时,考虑到在抽样的过程中各县市、教学模式比例可能与总体学生比例不一致,为避免其对样本代表性的影响,数据分析过程中需采用了权重指数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再平衡。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1.小学六年级双语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双语教育在新疆已成大规模。仅从所获的抽样数据来看,全疆六年级学生的双语班学生比例由2011年的21.4%上升至2016年的71.1%,提高了49.7%;南疆四地州六年级双语班学生比例则由17.9%上升到60.4%,增长了42.5%;全疆15个地州中双语教育比例最低的喀什地区,到2016年时六年级双语教育比例也达到了53.2%。结合校长问卷中填写的全校双语班比例和小学一年级双语班比例,可以预测,今后几年的监测中,双语班学生比例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直至百分之八十左右甚至更高。

2.新疆小学段少数民族教育的总体质量仍然不高,处于缓慢提升状态。从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持续监测数据来看,5年时间内,汉语和数学平均分分别提高了0.15分和3.3分。其中,汉语平均分在2013年出现下降,随后三年逐步提高至与2012年相近水平。数学平均分则是在前四年持续提高、2016年平均分与2015年几乎相同。2011年和2016年两年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汉语测试,结果显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州三地州在五年时间里,汉语平均分提高了1.5分。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水平的因素众多,很多因素在短期内都无法发生更本性的改观,因此,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必然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3.不同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间存在差异,但模式的影响并不突出。不同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间依旧存在明显差异,双语班学生平均成绩好于普通班、模式2学生平均成绩又好于模式1,这一趋势在多年的监测结果中一直存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种成绩的差异并非完全由于教学模式导致的。例如,双语班多分布在城市、而普通班多分布在农村,这其中本身就包含着城乡差异。通过多水平分析模型发现,六年级中,教学模式只能解释汉语成绩差异的6.9%,数学成绩差异的1.0%;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教学模式只能解释汉语成绩差异的4.2%,数学成绩差异的2.5%。由此可见,教学模式并非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过度关注教学模式的选择对于全面提升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的意义有限。

4.南北疆学生的成绩差异依然较大,没有明显缩小的迹象。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决定了其教育质量间存在明显差距。南疆四地州六年级学生的汉语平均分较其他地州低17.6分,数学平均分低7分;从变化趋势来看,5年来这种南北疆的成绩差异并未缩小,且存在略有扩大的趋势。南疆是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和对口援疆省市也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到南疆,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切实提升南疆教育质量,可能需要更多的管理策略和智慧。

5.教师是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总体情况仍不乐观。与其他制约双语教育的要素相比,教师无疑处于最核心的位置。新疆双语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缺两低”现象依旧严重,虽然近年来“特岗”教师的大批引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论从数量还是水平上看,双语教师队伍的现状还不能满足新疆双语教育的需求。全疆范围内,校长对双语教师汉语水平的满意度为39.3%,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为43.7%;南疆四地州中,校长对教师汉语水平满意度降低至33.6%,教学水平满意度降低为39.3%。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很多双语教师和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当前所面临的窘境。调查问卷显示,不论是汉语教师还是数学教师,都将“教学技能和方法欠缺”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6.学生从四年级升入五年级后,学业水平显著提高,双语班学生的提高幅度大于普通班。对8000余名南疆学生的纵向追踪研究发现,五年级学生汉语平均分较四年级提高5.6分、数学平均分提高了2.6分。具体关注教学类型,双语班学生的汉语平均分提高了5.9分,普通班提高了4.6分;双语班学生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2.8分,普通班提高了2.1分。多水平分析模型显示,四年级学中,不同教学类型学生汉语平均分间差值为8.9分,而同批次学生升入五年级后,这一差值扩大到了15.1分。可见,双语班学生因为师资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汉语学习上的进步明显快于普通班。

7.接受过两年学前双语教育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学前双语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显著。2016年学生不论是幼儿园受教育年限,还是接受过学前教育数量都较往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与2016年六年级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中没有上过幼儿园的比例更低,接受幼儿园教育年限更久。调查结果表明,汉语、数学成绩与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长短呈正比,随着幼儿园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汉语、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规模普及学前两年或三年双语教育工作的推进,今后几年监测中学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还会大幅度增长,学生成绩也随之提高。

8.成绩的校间差异大,且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数据显示,汉语成绩变异中的一半左右可由学校间因素进行解释,学生个体和家庭因素仅能解释学生成绩差异的一半,与“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语文学科成绩学校间差异占 20.9%相比,新疆学校间变异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这种差异中,起到影响的资源因素主要为民考汉教师比例、教师的教学水平、生均藏书量;此外,学校资源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家庭汉语使用情况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9.汉语成绩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母语翻译策略,南疆学生的使用频率高于北疆。数据显示,母语翻译策略与汉语成绩之间存在相关系数为0.171的负相关,表明汉语水平与学生母语翻译策略使用之间存在着假设的负向关系。六年级学生的母语翻译策略指数集中分布在6至12的区间(母语策略分数取值范围为0至18),大致呈正态分布。全疆学生的平均母语翻译策略指数为9.42,南疆四地州学生的平均指数为10.12,南疆四地州学生对母语翻译策略的依赖性更高一些。

10.男女生在成绩上存在着稳定的性别差异,应引起足够重视。近五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女生在汉语、数学成绩得分上均高于男生,且汉语分差在5分以上、数学分差也大于3分,差距较明显。从不同教学模式来看,双语班学生的汉语、数学成绩性别差异比普通班学生成绩的性别差异更明显。监测数据和教师访谈结果均表明,高分段男女生人数差异不大,但低分段男生人数多于女生,这种现象在汉语科目中表现更明显。

(二)主要建议

1.可以考虑在南疆农村和乡镇集中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从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监测数据看,寄宿制学校的汉语平均分明显高于非寄宿学校;且寄宿制与是否南疆四地州、学校所在区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南疆四地州寄宿制学校的汉语和数学成绩都明显高于非寄宿制学校,村镇地区寄宿制学校汉语和数学成绩都明显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在对南疆实地调研中也感受到,寄宿制学校的学校管理、师生精神面貌都更令人乐观。在南疆农村和乡镇建设寄宿制学校可能是克服南疆地区语言环境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育管理不足的一种有效手段。

2.各县应把握好特岗教师招聘政策调整这一契机,大力引进内地教师。2016年以前,新疆特岗双语教师招考时,要求考生必须为新疆户籍;但从2016年后,只要求考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在自治区招考的专业目录中,取消了对户籍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将对改变新疆双语教师的结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伽师县正是看到这一契机,抓紧从内地吸引了这一批毕业生,让他们先上岗、后考试,最终走到双语教师的序列中来。可以说,哪些县市如果能抓住这次政策调整的机遇,就能从内地招聘和引进更多的大学生,这对改善当地的教育情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对于内地教师,应注重集体引进、集中生活、助力教师迅速形成情感支持。这一点是调研组在伽师县与教师的交流中体会最深刻的一点。一位在今年6月考上特岗教师的来自甘肃的女老师带动自己的高中同学前来新疆,与此同时介绍两位大学男同学前来,四人很快成为了情侣,在伽师相互扶持和相互成长。另外,还打算让正在黑龙江读大三的妹妹也来新疆发展。集体引进,集中生活使得教师们有了亲切感,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是感受到温暖。促使教师确定较为稳定的情侣关系是教师留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4.减少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确保其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备课和上好课。教师问卷调查显示,双语教师尤其是南疆地区双语教师教学压力过大,其中,南疆地区双语教师平均每周上15.6节课,平均每周备课13.2小时,这两个数据都高于往年和本年度其它地区。这可能与近一两年内,南疆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激增有关。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一些教师也反映自己每周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进行政治学习和维稳工作,工作负荷较大。特别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学校领导已经向教师提出了每天工作16小时的倡议。实现社会稳定是当前新疆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抓好教育质量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应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好的平衡点。

5.配齐教研员队伍,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与2015年相比,2016年南疆和全疆地区“经常”或“有时”参加教研活动的比例都明显下降,而“没有”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比例比2015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从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不论全疆范围还是南疆四地州都有超过75%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很有帮助”或“有帮助”,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2%左右。适当增加培训或教研数量,将有助于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6.注意双语班学生的深层动机培养,将有利于其学业成绩的进一步提高。研究发现,双语班学生有更强的表面策略,但表面动机、深层动机和深层策略不足;然而,包括表面动机和表面策略的表面学习过程与汉语和数学成绩呈负相关,与之相反的是,深层学习过程(包括深层动机和深层策略)与汉语和数学成绩呈正相关。换句话说,虽然双语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更高,但其学习成绩发挥的缺是负向作用。可见,如果能进一步激发双语班学生的深层动机、提高其深层学习策略,他们的成绩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