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高洪
【摘要】本文拟采用文献综述和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特点,剖析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培养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旨在为中学体育新课标的贯彻和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1、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1.1具有广泛性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初中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而且关心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之间的各种比赛。对于学校及家庭附近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许多初中生也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扩大他们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去。
1.2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初中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
1.3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初中生逐渐对一些动作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教材产生兴趣。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而且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知其所以然,这样,初中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深刻。
2、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
2.1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普遍存在着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这就造成了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2.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可以说学生本身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想法。
2.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传统体育教育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如果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
3、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基本途径
3.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的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反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3.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起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如果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3.3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场地和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奏,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3.4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老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如在体操练习时,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动作完美所引起审美的情绪。此外,体育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和表演,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达到特殊的伦理效果。教师应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美学兴趣爱好。3.5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凡是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学习热情,还是营造快乐氛围,竞赛性方式总是最有效的。但是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只要课中出现新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兴趣。有比赛,有游戏就会有胜利和失败。“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3.6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兴趣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培养对运动项目的广阔兴趣,克服片面发展,防止兴趣主义。随着年级升高或对某些专项兴趣的出现,再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对一定项目的中心兴趣。此外,提供必要的设备,方便学生锻炼,使其在体育课之外也有活动的机会,从而在直接进行的运动中培养对运动的浓厚而稳定的兴趣。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保护,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伤害事故。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
3.7运用榜样激励法来培养兴趣
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青少年模仿性强,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体育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体育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
3.8重视反馈作用
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纠正错误技术动作以及完成质量好坏等,都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激起克服缺点的决心。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建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的需要和设置必要的诱因,对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更高认识。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事物和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人类为什么如痴如醉地爱好和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