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布置要三注重
日期: 2020-07-30 16:00:0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但在课后我们仍然经常看到许多以知识点整理为形式的作业,这从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新课标所注重的学习方法指导要求。笔者在实践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对作业布置的类型作了一番思考,认为语文作业的布置要做到三注重。
  语文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反思。在传统教学中,对旧知的复习,我们通常采取的式是要同学整理并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其实这只起到了对知识强化识记的作用,而没有真正去培养学生的方法和技能。而学生方法和技能的获得的主要途径在于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笔者在一堂课过后往往会根据教学目标着重在某一方面布置学生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在课堂上你有哪些问题,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是一样的,所得解答也是一样的;一个是你有哪些问题,在课堂上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不一样,但也得到了老师所归纳的参考答案的;一个是你在课堂上有哪些问题,求解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不一样,也得不到老师样的解答的。并要求学生把最后一个问题整理出来,准备就理解思路和结论跟老师辩论。如在讲解了《故乡》第二课时后我就让学生思考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作上面的思考。事实证明这种反思型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技能方法自我求得,更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
  语文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探究。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作业总是以本为本。即使有那么一点探究的味道,也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住文本不放。这不仅限制了我们学生的视野,而且使我们的学生在似懂非懂之间吞下了教师的果实,很难成为一个“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人。笔者认为,在作业的布置中不妨多设计一些以文本为起点,向外围扩散,激起学生主动探究习惯的作业。如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时候,我让学生去找有关宇宙、星系、恒星、行星等的介绍资料,并举行了评比活动。在评比之后要求学生谈规律,说启示,话理想。这类探究型作业极大的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我想这也才真正符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又如教完《孔乙己》后,我就让学生去寻找清末的历史资料以及描写当时社会情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全面的去了解那段时期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去思索那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同遭遇。在探究中学生更具体地体会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成因,在探究中学生认识到那个社会不仅仅“造就”了一个孔乙己,在探究中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更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其实是阅读方法运用的过程,也是阅读情感迁移的过程。
  语文作业布置要注重对他人的情感感染和社会教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语文学习脱离了学生,使语文学习成了“读书人”的事,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语文,为了考才去学习语文。因此课堂内充满了方法技巧和知识点的讲解,这使本来就很生活的语文脱离了生活的气息。为了寻回语文的生活气息,我们有许多同行在语文的生活应用上作了大量的可行的探索。但我总想他们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语文的情感感染和社会教化作用。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任务决不是只面向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接受他人的影响和感染,并如何去如何影响和感染他人。如在学完《范进中举》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家长或邻居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过程也是学生健康情感向周围人迁移的过程。如在学习议论文单元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回去规劝父母改正陋习并讲清为什么要他们改的原因,或是通过交流与父母探讨他们对自己种种要求的原因和目的,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并极力想办法让愿望实现。在学完《背影》后,我要求同学写《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类的文章,并且要求他们写完后,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读给自己的家长听,也可以录在收录机里放给家长听。当然这类作业的布置还需教师及时并且经常与家长沟通。这种作业的布置,不仅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学语文有用,而且也使学生周围的社会群体受到语文教育的影响。
  语文作业的布置注意到了这三个注重,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意识。


                   本文原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4年11期

作者简介:
  江苏海安墩头镇双溪中学 张启和
  邮编 226691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