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类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各种精神财富都要利用语言来完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离不开语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从语言机制上说,随着大脑的迅速发展,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也相应成熟。3-6岁的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语言能力正在飞速发展,但由于幼儿时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教师的语言更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幼儿教师语言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学习、情绪、情感的发展,关系到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等。如果在幼儿阶段,老师的教学行为能有意识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注重适宜语言教材的选择,引导幼儿积极、健康、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将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工作的起始阶段 本课题原由嘉善县教研室教研员许美新同志提出并负责组织和实施工作,自2001年12月——2002年6月,进行了准备阶段的理论学习,并与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建立一定联系,听取了他们相关课题的经验成果报告。并组织开展了一些实施阶段的研究探讨工作,重点研究探讨了大班散文诗欣赏《太阳》的教师教学行为。由张颖同志担任课堂教学任务,通过“教师教学—→自我反思+集体评课—→思考与改进—→教师教学”这样一次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来发现教师教学行为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力。张颖的这个教学活动也被本县推荐到嘉兴市第四届“南湖之春”进行课堂展示,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课题研究工作的暂停及相关情况 2002年下半年,由于本课题的负责人许美新同志的退休离岗和课题组成员费新霞同志的调任升职等各种原因,课题研究工作暂停搁置,并向市教委规划办提出了书面延期申请,得到了同意批准。 (三)课题研究工作的继续开展 1、移交课题研究工作,重新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自2003年6月,课题移交给获得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嘉善杜鹃幼儿园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并重新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徐悦燕(杜鹃幼儿园一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刘琪敏(杜鹃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 张颖(杜鹃幼儿园高级教师), 高敏丽(杜鹃幼儿园一级教师), 张霞玉(杜鹃幼儿园一级教师), 周悦(杜鹃幼儿园一级教师), 孙亚娟(杜鹃幼儿园一级教师)。 2、课题研究方式的改进极其缘由 学习了原有的课题研究理论,了解了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后,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讨论,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式在原有许美新同志提出的研究方式上加以一定的改进。 许美新同志采用的具体研究方式是:选定某一教材,选定一教师担任教学展示任务,其他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则是评课,通过“活动展示—→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再活动展示—→……”。这样一次次的对教师语言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对于担任教学展示任务的教师来说,提高她的教学行为认识和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对于其他参与评课的教师,则往往限于“纸上谈兵”的情况,对于是否能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提高她们的教学行为能力,则未能定论。而且,由于只是一个教师的多次教学活动,因此,该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出现的问题是否就是普遍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来研究探讨,仍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在原有研究方式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提出了以下两种具体研究方式: (1)对同一内容,由多个教师进行自行设计和展示教学,由其他课题组成员观摩评课,对各个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2)对同一内容,先由一名教师设计和教学,其他课题组教师观摩后研究探讨教学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设想和建议。然后第二名教师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其他课题组教师再观摩再研究、探讨。最后由第三位教师在前两次经验的基础再执教,再观摩评定。 这两种具体研究方式与原来许美新同志采用的方式最大不同在于,使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边实践边研究。前一个研究方式中,有利于归纳出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普遍性问题,值得研究探讨解决方法和注意点。如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出于“语言教育”的目的,会经常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孩子“说完整”、“说对”等等,实际效果是,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一经打断后,往往产生说不下去了的情况。后者则是融合集体的力量与智慧,不断从发现问题中探讨解决方案,积累教学行为的相关经验。 3、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安排及情况 2003年9月,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开始。 从2003年9月——2004年3月我们课题小组安排了隔周进行一次研究讨论活动,并主要进行了3次较大的研讨活动。 探讨活动一:(2003年10月) 大班散文诗欣赏《变色房子》采用第二种研究方式,即对《变色房子》这一内容,先由徐悦燕老师设计和教学,其他课题组教师观摩后研究探讨教学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设想和建议。然后高敏丽教师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其他课题组教师再观摩再研究、探讨。最后由张颖教师在前两次经验的基础再执教,展开的观摩活动效果非常好,得到了教师同行的一致赞赏。 探讨活动二:(2003年12月) 大班语言活动《粉红色的雨靴》,采用了第一种研究方式。就是对《粉红的雨靴》同一内容,由张霞玉、周悦、刘琪敏、孙亚娟四位教师进行自行设计和展示教学,由其他课题组成员观摩评课,对各个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探讨活动三:(2004年3月) 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汉字》,采用原先的研究方式,就是选定《有趣的汉字》这一内容并选定高敏丽教师担任教学展示任务,其他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则是评课,通过“活动展示—→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再活动展示—→……”。这样一次次的对高老师的语言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帮助提高她的教学行为认识和能力,最后,高老师展示的《有趣的汉字》在2004年的青年教师比武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研究的成效 一、教师对大班语言教育具体内容的选择——注重从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 第一角度:为大班幼儿选择一些相关日常生活经验为语言教育内容。 如:“玩具展览”,“有趣的书”,“生活中的数字现象”,“钱币”,“中国汉字”等。这些来自于大班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孩子相当熟悉的,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加以整理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能引导儿童去关注自身及日常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第二角度:为大班幼儿选择一些可理解的社会信息为语言教育内容 如:“每日新闻”“天气预报”“抗洪救灾”“交通规则”。诸如此类的内容让幼儿感到新奇,同时对幼儿本身的思维、语言要求也较高,有一定难度。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理解这些社会信息,也能够进行表述交流。而且在活动中也发现,孩子们对这样的活动是很感兴趣的,他们极愿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常常会为一个“热点问题”发生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因此这类语言活动是非常适合在大班幼儿开展,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概述能力得到发展,也培养了他们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使他们的社会性情感得到完善。 第三角度:为幼儿选择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为语言教育内容。 我们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大班幼儿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如“电话”“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家用电器”“漫游时代列车”等等这类语言教育,比较适合大班的幼儿。这些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科技含量,涉及到一些专业用语、专业知识,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儿思维的自主进行加工、概括的训练,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有效发展, 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环境。 在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时候,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总让一些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回答,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如果这些教师不在乎孩子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让每个孩子说说哪怕是不正确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很多孩子争着要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让每个孩子有说的机会,让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自然他们也就得到了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样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经常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等等,实际效果是,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一经打断后,往往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因为,幼儿的表述的愿望就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觉得老师认为他说的不好。我们在有关儿童语言表述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没有表述的愿望倾向就没有表述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暂时说得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孩子会在语言的表述、运用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孩子出错的。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帮助幼儿的学习理解 语言教学其中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幼儿语汇。从幼儿的认知过程来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词本身是抽象的概括,对幼儿来说,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是个难点。幼儿园语言教学一般采用依教学挂图进行,挂图画面单一,缺乏变化,想真正达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组织教学很费劲;而运用多媒体,以其明显的直观性、再现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于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加深记忆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词汇“模糊”和“清晰”这一对反义词,为使幼儿更容易感知、理解,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将画面慢慢地演示由模糊到清晰的转变过程,让幼儿观察。通过直观的感知、比较,幼儿印象比较深刻,达到了掌握语汇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手段能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情境,开阔幼儿视野,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诗歌、散文以其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美育功能,如何使幼儿在学习诗歌中感受其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单靠简单呆板的挂图,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难以让他们展开“浮想联翩”,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录像、录音、电脑动画、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则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态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理解、接受特点,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如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象形字》,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出淡色素雅的中国水墨画,然后隐约显出古色古韵的象形字,并配以古筝伴奏。先给幼儿带来了韵味十足的视觉、听觉冲击,进而通过让孩子找字、认字,一步步揭示出中国文字的由来和从绘画到符号的演化进程。整个活动始终体现“美”的情感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中国文字的美融入到了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能用他们的眼睛、耳朵充分地去感受祖国文化的韵味,发现其中的奥秘,也激发他们对文字的兴趣。这个活动也另在场的评课老师们耳目一新,获得了本县青年教师比武的一等奖。 又如大班欣赏诗《春天的秘密》,诗歌意境优美,朗朗上口,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老师播放有关春天景色的录像片,以其多彩绚丽的画面,强烈地吸引住了幼儿的眼球,并配有诗歌录音,融声、色、图为一体,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欢快地流着,柔软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荡,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捉害虫……幼儿仿佛置入大自然的怀抱,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来了,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产生了美的愉悦感,激发了幼儿喜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取得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四、教师利用语言游戏,有目的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兴趣、能力发展 语言游戏,是教师为幼儿准备一定的语言材料,模拟和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使幼儿能在游戏中触景生情,边玩边说,从而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如某教师在开展的“说广告”游戏中,孩子们用积木搭成电视机,然后身临其境地边编边演,解说产品的性能,有时他们还学着电视广告中大人的样子,两人或三人合作编说广告词?“还有什么好吃的?”“皇上,吃多力黑芝麻糊,吃起来浓稠细滑,真是美味”……语言游戏大大提高了幼儿语言表演的才能。 又如:在上过大班语言《粉红色的雨靴》后的自由活动中,让幼儿随性改编这个故事,并进行故事表演。首先让幼儿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故事,教师问幼儿:"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段?让大家说说这个故事中精彩的地方,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用其他学过的好听的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来进行故事表演。起初他们为范例所拘束,表演中常常照搬原句。教师便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小朋友听。如对小白兔、小鸟和小蚂蚁的某些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改动。孩子们豁然开朗,兴趣大增,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法去改编故事中动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给这个故事赋予了新的语言、新的内容,新的表演。在这些有趣的表演活动,幼儿积极性非常高,有利于幼儿学习语言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幼儿的创造表现力。 还有"小小新闻角"的游戏,让幼儿学当新闻主持人。虽然不是真正的电视台在播放新闻,只是自己班里的小小主持人在播报,但正是由于赋予了游戏的情趣,孩子们可当回事了。为了收集新闻信息,孩子们天天准时收看新闻,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记录下来,然后带到幼儿园播报。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从小关心国事的情感,而且非常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播报新闻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学会了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词汇。 五、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行为能力 自2001年12年——2004年9月来,参加课题研究工作的教师们同心协力,边学习,边请教,边实践,从一开始的茫然,渐渐摸到了门径,尝到了甜头,树立了信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能力迅速得到了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中张颖、孙亚娟、徐悦燕分别被选为参加2002年、2003年、2004年的三届“南湖之春”课堂展示活动,分别获得一、二名的好成绩,张颖参加市“双高课”比赛获一等奖,徐悦燕获得2004年县教师比武一等奖,高敏丽的语言活动《有趣的汉字》获得2004年全县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等,孙亚娟被评为“教学能手”,徐悦燕、张颖老师入选参加市“教改之星”的参评活动,张颖老师还被评为县优秀教师,更有多次县级、片级的公开教学展示活动,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同和好评。 四、教学建议 幼儿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基于教师的语言修养,也基于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对教师提出如下几个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因而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古人说:“言为心声”,没有心灵的丰满,就没有语言的丰满;没有心灵的高尚,就不会有高尚的语言。教师只有有高尚的师德,其语言才可能健康、文明、丰富、美好。其次,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它包括语音的训练,即练好普通话;包括仪态的训练,即举止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从容镇定;包括必要的朗读训练、胆量训练和讲话训练等等。 二、是要求教师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实施良好语言教学行为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回答老师的“人有几只眼睛?”的问题时说:“有三只眼睛。”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人的眼睛有四只。”幼儿马上点头跟着说:“是四只。”这样的语言只能造成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喻意或语言的深层含义,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表现得越明显。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场合、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三、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语言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反映。如前所述,语言行为和语言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语言行为更多地与教育观念相联系。作为幼儿教师,即使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没有完全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语言行为。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因而,如果要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对幼儿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观念的认识、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的认识、对尊重幼儿的认识等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才会掌握准确的教育行为。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语言教学行为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联的,正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看,每个幼儿园的班容量都较大,一个班有3、40个孩子是普遍现象,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也就更加要求幼儿教师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的细致、周到,语言的指导才更加准确、到位。 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是评价幼儿教师语言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教学行为,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懈的努力,加强自身语言修养,促进幼儿语言良好发展。 五、问题和思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普遍较忽视或难以解决的两个方面: 1、强调幼儿学会思考。 一般来说,教师从事语言教学时,总会事先重点思考怎样教;其实教师还应该注意到“幼儿会怎么思考”“怎样学”。几年前,美国的一项科学研究实验有两点建议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让儿童弄清怎样学;二是让儿童讲述学到了什么。这项研究实验主要是通过儿童的操作活动展开的,首先讲出今天的学习目的,即怎样学,然后儿童便开始操作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儿童相互谈谈刚才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重点谈出思路。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语言学习时,应不仅仅只是教会幼儿运用一些词汇、背会一首诗歌、讲出一则故事,更是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思考能力,引导幼儿发现记忆诗歌、故事的方法,帮助幼儿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真谛,让幼儿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发展幼儿即兴讲述的能力。 在讲述这一方面,英国儿童大多是进行“即兴讲述”,就是随便确定一个主题,在幼儿都没有准备的、没有提示和辅助思考的情况下进行讲述的,他们随机应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而我国幼儿在这方面则较为欠缺,他们总是习惯在老师出示挂图后,依据一定的图片设定内容进行讲述或老师讲述一编后由幼儿模仿讲述,如果只给幼儿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讲述,即使是大班的幼儿,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讲了。发展幼儿即兴讲述的能力,其实就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自由想象和自由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