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屋外皆孤独——评张惠雯的小说《华屋》
作者:姜玉倩
提要:张惠雯作为一名有长期海外居住经历的华人作家,对华人移民在海外的生存状况有着细致入微的体察。小说《华屋》通过姐妹两个家庭共处一屋之中产生的冲突与摩擦,展现了华人家庭在西方社会中的孤独以及被“边缘化”的焦虑。
关键词:孤独;华人移民;西方社会;边缘化
“孤独”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这一主题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不同的诠释。张惠雯的小说《华屋》就为我们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孤独的生存状态,小说以一栋华屋为起点,将静姝、静怡两姐妹及她们的家庭在逃避孤独、冲破孤独的过程中的所得和所失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小说中人物的华人移民身份也使得“孤独”这一主题发生了向社会文化层面的延伸。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聚散,人与社会间的亲疏,以及不同社会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就在这华屋的里里外外相互穿插,交错展开。
一
静姝和静怡是一对相差七岁的姐妹,她们相继从台湾来到美国休斯敦定居,各自组建家庭,两家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因此,她们所属的两个小家庭决定共同购买一栋价值不菲的大屋,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这足以见得两姐妹感情的亲密无间,然而住到一起的最主要的原因却是谁都不愿意承认的,即“打消小家庭的孤独”。由此可见,华屋成为他们逃避孤独的避风港,是他们获得亲密情感的安乐窝。但是,在两个小家庭融为一体,在得到期待中的热闹与新鲜的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原本拥有的宝贵的东西。
住进华屋确实令两个家庭的每位成员都感到兴奋而满足:两个算不上富裕的家庭因豪华的住宅得到了他人的赞叹;静姝在小外甥身上获得了初为人母时的幸福感;静姝的丈夫体验到了更加丰富的生活;静怡摆脱了家务的束缚,有大把的时间来打扮自己;静姝的丈夫吃到了可口的饭菜,负担也大大减少,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他喜爱的事情上;就连静怡的儿子小安也获得了更贴心的照顾……更为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生活的充实,使得原本的孤独感得到了排解。于是,从表面上看,一切都显得轻松愉快,和乐融融。
随着时间的发展原本平整的地面分裂开来,那幸福、美好的表象也随之破裂。因此,华屋中的氛围逐渐从热络发展为冷清,甚至出现背叛和疏远,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预示着躲进华屋来躲避孤独终将是失败的,虽然气氛依然平和,虽然谁都没有点破。
可是,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来说,作者巧妙地将这种子埋藏在看似幸福的土壤里,他们看不见,却又隐约能感觉到有什么硌在心底。于是,华屋中的每个人安然度日,他们沉溺于华屋带来的满足感,没有发现抑或是不愿发现这屋子中的古怪意味,即便是偶尔感到空虚、失落,也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二
卡尔维诺认为:“我们总是在寻求某种隐藏着的,或者潜在的,或者设想中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出现在表层,我们就要追踪。”[[意]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4页。]小说中最隐秘、最细微之处,往往是最敏感、最值得挖掘的部位,这些部位虽不易被察觉,却具有无限的张力,一旦撬开一个豁口,便有无限的隐秘的情感喷涌而出。而在小说《华屋》中,上文所提到的那些“不安的因子”“一闪而过的念头”,就是最应该奋力捕捉的“隐藏”或“潜在”。它们大多被作者包藏在各种细节当中,只有极个别的被安插在字里行间,犹似一个个线头,等待着读者发现,并由此牵引出一团团乱麻。
虽说是“乱麻”,但作者在处理时也是颇费心思。在小说中,作者极少描写人物在孤独中如何痛苦,而是一次次地在日常琐事中营造出一种空落、孤寂之感:空荡的屋子,光秃秃的草坪,每个人心底对新鲜事物的期待……在这种铺排之下,不仅是读者,连人物自己都对这种孤独有所体悟,并因此而变得焦躁不安。因此,作者的笔触一直在“孤独”的上空盘旋,不去戳破,好让这些情绪最大限度地弥漫开来,让每一个读者在其设置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类到似的个人体验,从而能够由衷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情绪,为人物接下来各自的选择提供逻辑支撑。
作者不停地揭开人物心底那道叫做“孤独”的伤疤,然后又任它悄无声息地一次次愈合,其结果只能是伤口越来越深,然后滋生出各种想要摆脱孤独的念头。这种来回穿梭式的叙事策略,巧妙地将人物的内心窥探得更清晰,将情感激荡得更澎湃,进而为故事编织出更多的可能。静怡与姐夫的出轨,静怡的丈夫对家庭的不再留恋,直至大家投入到华屋外的生活,将静姝留在华屋的孤单之中……这些是每个人在逼仄的生活中寻找到的宣泄口,是他们为逃离华屋内的孤独所做的努力。在他们的情绪得以充分酝酿后,这个结果就显得理所应当了。
作者对细节精妙的处理,除了可以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为情节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时也会使小说内涵的丰富具有更大的可能,这将极大地增强小说的张力,使其思想内涵得以蔓延,甚至超出作者预期的想象。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人们在读我的小说时,读进去许多我不曾想到的东西,这意味着我是一个小说家。一个只能写他想写的东西的作家不是好作家。”[[美]威利斯?巴恩斯通:《博尔赫斯谈话录》,西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页。]人的感受力是无限的,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聪明的小说家会让自己置身于其所创造的环境中去,作为一个目击者,有选择地将自己所看见的一切(尤其是敏感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可读、可见既转化为可感,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以自己的感官来感受小说中呈现出的种种,而每个人的感受又有所差异,解读、认知的角度也就千变万化了,自然就横生出各种无法预料的可能,小说的内涵也就因此丰富起来。在小说《华屋》中,“孤独”被作者通过各种细节、各种人物表现出来,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使读者感知得到,这必然会使“孤独”得以被充分地理解,使之内涵更为丰富。